目前已知的蟑螂近五千种,它们大多分布在热带地区,主要栖息在专家难以踏入调查的密林。这样的习性来自它们曾繁荣于石炭纪高温多湿的森林。一些专家认为这五千种不过是实际种类的一半,应有超过一万种的蟑螂生活在地球上。
人类与蟑螂的接触始于旧石器时代,就人类历史而言相当悠久。早在古希腊、罗马时代已有关于蟑螂的记载。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(Aristotle,384-322B.C.)所著的《动物志》(Historia Animalium)中,已提到蟑螂;到了罗马时代,普林尼(Gaius Plinius Secundus,23-79)的《博物志》(Naturalis Historia)更有“蟑螂当药材”的记述,他把蟑螂当作拟步行虫类甲虫。这样的误记也见于普林尼的侄子小普林尼(Pliny theYounger, 61-113 ),在他的著作中有“蟑螂穿人耳孔”的记述。1770年分类学之父林奈(Carl Linnaeus,1707-1778)在出版奠定生物命名基础的《自然系统》(SystemaNaturae)第十三版时,记载了十种蟑螂,他也把它们全都归在甲虫类。这可能是因为蟑螂的前翅乍看像甲虫的鞘翅,而萤火虫、芫菁、拟天牛等甲虫的鞘翅类似蟑螂的前翅,都是软软的。
其实蟑螂与甲虫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的若虫不经过蛹期,蜕了最后一次皮就变为成虫,但甲虫的幼虫必须经过蛹期,才羽化变为成虫。分类专家在知道它们发育过程的差异后,有段时期将蟑螂归在与蝗虫、螽斯同类的直翅目,有的还将它和螳螂、白蚁并在一目。尽管在昆虫分类系统的看法上专家间有分歧,但通常将昆虫纲分成三十四目,蟑螂形成其中的蜚蠊目(Blattaria或Blattodea )。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,蟑螂在昆虫学的正式名称叫作蜚蠊,蟑螂之名可以说是民间通用的一种俗名。
“Blattaria”之名来自表示家屋害虫的古希腊语,其中“blatta”本指蟑螂、金龟子、蛾等有回避阳光习性的昆虫,“aria”是“之类”的意思,合起来就是“有避日性的昆虫”,充分反映出蟑螂的特性。由此可知当时蟑螂已是房屋中常见的昆虫。蜚蠊目所属的昆虫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,即前翅为厚又硬的革质,口器与蝗虫、蟋蟀等直翅目昆虫相同,适于咀嚼,然而大多数的直翅目昆虫为了跳跃,后脚粗大且特别发达,蟑螂却是疾跑型昆虫,后脚的形状与前脚、中脚类似。
石炭纪后期原始型蟑螂的复原图。体长1.9厘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