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把采购价格分析简单理解成“谁报价低就选谁”。

但真到实际执行的时候,很多人就犯难了:

同一个物料,A报价8块,B报价9块,但B交货快、质量稳,到底哪个更合适?上个月才谈好的合同价,这个月供应商又说要涨价,涨得是不是有道理?财务问你为什么同一个产品,这次进价高了2块,你该怎么解释?说到底,采购不是看谁便宜,而是要能算得清、看得懂、讲得明白。

而这背后的核心能力,正是——价格分析。

今天这篇,我们就来聊聊:采购到底该怎么做价格分析?

注: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:简道云采购管理系统,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,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。

一、什么是采购价格分析?采购看到的报价,往往只是一个数字,但你得知道它背后到底有什么。

一个完整的采购价格,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:

价格 = 材料成本 + 加工成本 + 管理费用 + 运费 + 税费 + 利润 + 其他隐性成本

拆开来说,就是这些:

材料成本:最直接,比如铜、铝、钢、塑料、元器件;加工费/人工费:复杂工艺、定制产品,这一块可能占大头;运输费:尤其跨省、海外,运费价格浮动很大;包装费:特别是出口或精密零部件,这一块常被忽略;税费:含税还是不含税?开13%的专票还是收普票?利润:供应商的合理毛利,一般在10%-30%不等;汇率/原材料波动带来的附加风险;付款条件成本:你要预付款,对方可能报价低一点;你要求60天账期,那利润就要提上来;所以,你不能只看表面多少钱,而是要看报价构成。你问得越细,供应商越不敢乱报。

1.采购价格有哪几种?很多采购系统里都有“价格字段”,但你得分得清楚几个常见术语,否则分析就全混了,下面是常见的几种采购价格类型:

2. 影响采购价格的6个关键因素你看到的价格,其实是多个因素博弈后的结果,所以,不光要记录多少钱,更要记录“为什么是这个价”。

否则以后价格一波动,根本没法解释。

主要有以下六个变量:

二、怎么用采购系统做价格分析?很多企业都在用Excel做价格分析,能做到一定程度没问题。

但如果你想让这件事长期规范化、团队协同化、数据自动化,就必须借助系统来做。

1. 产品价格表你系统里的产品价格表,如果只是维护一个“当前报价”,那等于白写。 真正有用的价格表,要包含这些字段:

同一物料的多个供应商报价;每条报价的报价时间、联系人、报价来源;是否为协议价 / 市场参考价 / 临时报价;是否含税、是否包运、付款方式;价格有效期、报价备注;这样,你每次下单时,就能从价格表里拉出多个供应商的历史报价进行对比,而不是靠记忆、翻聊天记录。

系统要能支持“价格记录自动关联采购订单”,成交价和报价分开记录,留痕、可查、可溯源。

2. 采购申请和订单模块:比价流程要能跟进,记录要能留档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手动记表、写备注,所以比价流程必须在采购申请或采购订单模块中直接做。

建议这样配置:

在【采购申请单】中增加一个“比价记录”子表; 支持添加多个供应商报价; 系统自动对比最高价、最低价、平均价; 必填字段:报价来源、是否含税、有效期、选择理由;在【采购订单】中,设置“引用报价来源”,拉入比价结果;系统设置审批校验机制: 如果不是最低价,需要填写“非最低价成交原因”; 如果没有上传报价附件或填写比价信息,不允许通过审批。

3 供应商询报价:统一入口、自动留痕、多轮报价可追溯手工发邮件、打电话要报价,过程无法统一管理。 所以系统中一定要有一个询报价模块:

在【供应商管理】模块下设置“报价邀请”功能: 可按物料选择多个供应商,批量发起报价请求; 供应商通过系统入口填写报价、有效期、附加条件; 报价人和时间自动记录,支持上传附件(如PDF报价单);支持多轮报价记录: 第一轮报价 → 修改报价 → 最终报价,每次留痕; 可生成报价历史对比图,一眼看出价格走势和供应商行为模式。

三、采购价格分析流程有哪几步价格分析这件事,说起来好像很复杂,但真做起来,其实就是五件事: 记录、比对、归因、看趋势、用起来。

价格分析听起来复杂,做起来其实就五件事:留痕、比对、归因、看趋势、做决策。如果能结合系统,把这些动作“自动化、可追溯”,效率和准确性都会上一个台阶。

第一步:报价要留痕很多采购员嘴上说“上次是12块”,但系统里找不到、表格里也没记录,最后只能拍脑袋决策。

所以第一步最关键的动作就是:把每一次报价都留痕。

怎么留?

谁报的,报了多少,报的时间是多少;是电话、微信、邮件还是平台报价;是正式报价、初步估价还是框架协议价;有没有注明报价有效期,是否含税含运;

第二步:比价不能只看数字,要看条件能不能对齐比价不是比谁报价低,而是“在相同条件下比谁更合理”。

实际操作中,很多人常犯的错是:一个报价含税包运,另一个不含税、到厂自提,直接就拿数字比。

这一步最关键的,就是统一几个口径:

是不是含税价?运费是否包含?付款方式一致吗?(现结 vs 月结)交货周期一样吗?(3天 vs 14天)有没有其他附加条件?你可以建个小表格或用系统子表,把这几项都一一对上, 否则你分析出来的“最低价”,可能是假的。

第三步:价格变动要能归因,涨了为什么涨?不是所有涨价都不合理,问题是——你得能讲清楚: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价格变了。

你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查:

是原材料行情上涨?比如铜、铝、塑料有没有波动;是订单数量变了?批量变小,单价上浮;是交货期缩短了?加急费加上去了;是供应商换了报价策略?临时报价 vs 协议报价;关键是:不能让价格涨了只停留在感觉层面,而是要能用数据和记录给出解释。

第四步:做一条价格趋势线,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慢慢抬价你不留历史记录,就只能看眼前的报价。

但供应商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涨很多,而是每次涨一点点,等你发现,可能一年涨了20%。

你可以这么干:

拉出每个物料、每个供应商过去6个月或12个月的报价记录;画成一条趋势线,看它是稳定的、下跌的,还是在悄悄上浮;趋势图可以分供应商维度、也可以分采购方式维度(协议 vs 临时报价);也可以设置“波动率”指标:涨幅超过某个阈值,就做标记或触发预警。

第五步:分析完了要反馈到动作上,否则就是白干最后一步,很多企业做不到。 表是做了,图是画了,报告也写了,但接下来呢?还是该怎么买怎么买。

分析最终是为了决策。你应该根据价格分析结果,做出策略调整,比如:

某物料波动太大,那就签协议锁价;某供应商报价稳定性差,那就调整评级或导入新供方;某产品长期高于市场价,那要重点优化采购策略或流程;某类产品总是临时报价,那就纳入计划性采购做集中询价。不是为了“分析而分析”,而是为了用数据指导采购。

四、结语做好采购,不只是把价格谈下来,更重要的是把价格看清楚、讲明白、管得住。

价格分析只是入口,背后考验的是:

你有没有一套留痕、有据、能追的机制。

有没有让采购变得透明、可比、可复盘的能力。